央企总工程师的实权体现在技术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隐性话语权三重维度,典型案例显示其既能通过专业权威推动重大工程,也可能因权力缺乏制衡滋生腐败。
技术决策权是核心抓手。某央企江苏公司总工程师王军(化名)分管技术部十余年,掌握技术方案审批、设备选型等关键权限,甚至能通过设定技术参数变相指定供应商。重庆建工集团原总工程师党智勇则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项目拥有技术否决权,这种专业壁垒使其在招投标中形成“隐形门槛”。
资源调配权体现为对人力、资金的实质影响。党智勇主导的西藏扎布耶源网荷储项目投资超10亿元,其分管的成本数据库更新滞后问题直接导致集团利润率下降3个百分点。王军则通过技术部门招聘收取“入门费”,并操控业务外包资金流向关联企业,涉案金额达70余万元。
隐性话语权往往突破制度边界。党智勇利用技术论证环节架空民主程序,其关联企业获得子公司3700万元运输合同;王军更以“技术争议裁决权”为由索要供应商“加班劳务费”。两人均将技术权威异化为个人寻租工具,暴露出国企“专业决策”与“合规审查”的失衡。
央企总工程师的实权需匹配透明监督机制。技术型高管腐败更具隐蔽性,建议建立“技术方案双盲评审”“供应链阳光公示”等制度,既保障专业决策效率,又防范权力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