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offer中常见的陷阱包括模糊的职位描述、不合理的薪资结构、试用期违规操作以及隐藏的合同条款等,这些陷阱可能导致求职者权益受损甚至经济损失。 以下是具体解析:
-
模糊的职位与职责
部分offer中职位名称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例如标注“高级岗位”但执行初级任务。需核实职责是否与面试一致,警惕弹性条款如“根据业务需要调整”。 -
薪资结构不透明
“低底薪+高绩效”模式可能隐藏风险,需确认绩效发放条件是否明确。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正式工资的80%,且五险一金缴纳基数、比例需在offer中清晰标注。 -
试用期违规操作
试用期时长需符合法律规定(合同1年试用≤1个月,3年≤6个月),转正标准应量化而非模糊表述。若出现“试用期不缴社保”等条款,可直接拒绝。 -
隐藏合同陷阱
注意违约金条款(如竞业禁止补偿需≥月薪30%)、服务期协议(培训后工作年限)及阴阳合同。英文合同需重点核对Job Title和解约条件。 -
隐形收费与虚假承诺
以“工装费”“培训费”等名义收费均属违法,需警惕“0元入学”实为高息**。口头承诺如“年终奖保底”必须书面留存。
收到offer后应逐条核对法律合规性,要求企业出具书面文件,对模糊条款要求具体解释。遇收费或霸王条款时,引用《劳动合同法》**,必要时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