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庙会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江苏如皋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其核心亮点包括:"三庙合一"的独特形式(城隍庙、东岳庙、都天庙联合举办)、融合儒释道文化特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庙会期,吸引超10万游客参与。
-
明代形成期(16世纪)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为抵御倭寇,如皋修建城隍庙并举办祭祀活动,后与东岳庙春会合并,形成最初庙会形态。早期以祈福消灾为主要功能,伴有简单的商贸活动。 -
清代鼎盛期(18-19世纪)
乾隆年间新增都天庙巡游仪式,形成"城隍出巡""都天踩街"等固定流程。庙会期延长至5-7天,出现木偶戏、说书等文艺表演,成为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春季庙市。 -
民国转型期(20世纪初)
新增棉布、竹器、农具等专业交易区,商品种类达300余种。1935年庙会记录显示,单日人流量突破3万人次,同期出现西洋镜、照相馆等新式娱乐项目。 -
现代复兴期(21世纪)
2006年恢复中断60年的传统巡游仪式,2011年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现今保留抬阁、舞龙等23项传统技艺,同时发展出美食节、文创市集等新业态。
建议游客选择农历三月下旬前往,可体验完整的庙会流程:清晨祭典→上午商贸市集→下午民俗表演→夜间灯会。注意避开清明节前后的人流高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