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管制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美国及其盟友以“供应链安全”为由施压,而发展中国家则寻求与中国深化资源合作以规避风险。中国通过管制镓、锗、稀土等关键材料,不仅反制了美国的技术封锁,更重塑了全球产业链话语权,迫使欧美加速本土替代计划却收效甚微。
-
美国与盟友的“被动应对”
中国对稀土和半导体材料的出口限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F-35战机生产线因镓元素短缺一度停滞,特斯拉被迫改用高成本替代方案导致车型涨价。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成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但本土稀土加工技术落后中国至少十年,短期内难以摆脱依赖。 -
欧洲的“战略矛盾”
德国斥资500亿欧元建设稀土加工厂,却被专家指出技术差距显著;西班牙太阳能项目因石墨管制停工三个月。欧盟虽推动《关键原材料法案》,但成员国在“对华脱钩”与“经济现实”间摇摆,部分企业转而通过非洲渠道间接采购中国材料。 -
发展中国家的“新机遇”
刚果、南非等资源国成为中美博弈的受益者,中国通过投资当地加工厂巩固供应链优势。越南与日本合作建立的稀土分离厂仍依赖中国技术授权,凸显中国在精炼环节的不可替代性。 -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困境
美媒批评中国管制“有失大国风范”,却承认短期内无法绕过中国主导的产业链。日本三菱转向澳大利亚采矿、韩国三星从电子垃圾提取稀土,但成本高达市场价3倍,难以持续。
这场博弈证明,中国通过资源与技术“双卡位”,已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未来国际社会需在“安全”与“合作”间寻找平衡,而中国出口管制的战略纵深将持续影响全球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