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导体贸易政策的核心在于技术自主与供应链安全的博弈,近期关税调整和RISC-V生态布局成为关键突破点。美国通过高关税和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而中国以原产地新规和开源架构反制,双方从对抗转向“竞合”,但技术脱钩风险仍存。短期关税下调缓解成本压力,长期竞争聚焦国产替代与生态话语权。
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但中美政策正加速区域化分裂。美国2025年将部分关税从125%降至10%,但保留对先进制程设备的封锁;中国则通过“流片地”原产地规则,迫使企业选择中国市场或美国技术。例如,台积电若在美国生产芯片需缴纳高额关税,而中芯国际代工的芯片可免税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政策博弈倒逼中国成熟制程产能扩张,预计2025年自给率突破30%。
RISC-V开源架构成为中国的技术突围方向。阿里巴巴等企业已量产40亿颗RISC-V芯片,占全球半数份额。通过构建专利互不诉讼的产业联盟,中国试图打破ARM和x86的垄断,在物联网、AI等新兴领域建立标准话语权。美国若限制RISC-V技术合作,反而可能加速中国自主IP研发,形成独立生态。
国产替代在关税缓冲期内面临机遇与挑战。美国设备商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短期内恢复对华供应,但华为等企业仍无法获取EUV光刻机。中国通过大基金三期加码成熟制程,并在刻蚀、清洗等环节实现50%国产化。不过,高端芯片如GPU、CPU的市场份额仍受美国产品挤压,需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技术投入。
未来90天关税暂停期是观察政策延续性的窗口。若中美未达成新协议,24%的报复性关税可能恢复,企业需提前调整供应链。技术竞争将更聚焦于HBM存储芯片、3nm以下制程等前沿领域,而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或成为谈判筹码。
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已从成本转向生态整合,政策博弈背后是科技治理权的争夺。企业需在关税窗口期优化布局,同时加大研发投入以应对技术断供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