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会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引发中暑、心血管疾病加重、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尤其对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风险更高。及时补水、避免暴晒、识别预警症状是三大防护要点。
高温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包括:
- 热应激反应:体温超过38℃时,出汗、心率加快等代偿机制可能失效,导致热衰竭或热射病(致命性体温>40℃)。
- 心血管负担:高温使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易诱发心梗或脑卒中,高血压患者需格外警惕。
- 电解质失衡:大量出汗流失钠、钾等元素,可能引发肌肉痉挛、恶心甚至昏迷。
高危人群防护建议:
- 户外工作者应每15分钟饮水200ml,穿戴透气防晒衣物;
-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 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降温。
总结:高温健康风险可防可控,重点在于主动调节环境温度、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并关注脆弱人群的异常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