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和出梅的标准主要依据气象学指标和传统干支历法,核心判定条件包括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连续降水天数及气温阈值。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体日期因环流形势和地域差异而波动,需结合天气实况综合判断。
-
传统干支历法标准
传统方法以节气结合干支推算:芒种后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例如2024年芒种(6月5日)后首个丙日是6月11日入梅,小暑(7月6日)逢未日直接出梅。此法虽简明,但忽略实际天气变化,仅作参考。 -
气象学核心指标
- 入梅条件: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北移(如120°E处达18°N以上),连续5天日均气温≥22℃且至少4天降雨。上海等地还要求雨量达标,江苏需满足588线北界25°N等复合指标。
- 出梅条件:副高脊线北跳至26°N以上,日均温≥27℃且连续6天无雨。浙江另要求副高稳定控制25°N达两候(10天),安徽则关注气温与绝对湿度的负差值终止。
-
地域差异与异常情况
梅雨区涵盖江淮至江南北部,各地标准不同。上海平均梅期25天,江苏南部常延迟至7月中旬。异常年份可能出现“空梅”(无持续降雨)或“特长梅”(如1954年持续63天),需动态监测环流调整。 -
现代监测与国家标准
2017年《梅雨监测指标》统一划分江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三区,综合雨量、副高位置和气温判定。例如浙江要求65个监测站中1/3站点5天内4天降雨,确保数据代表性。
提示:梅雨季湿度大、气温高,需防潮防霉,关注气象部门实时预警。传统干支法可辅助记忆,但实际入出梅需以权威天气分析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