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最新政策聚焦增强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市场化机制为三大突破口,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作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政策强调通过优化国资布局、强化科技攻关、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举措,确保70%以上主体任务高质量完成,为“十五五”规划奠定基础。
-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投资重点
政策明确要求国有资本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集中,2024年央企战新产业投资占比已超40%。通过重组整合(如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目标在2025年实现战新产业营收占比显著提升。地方层面,上海、广东等地提出战新产业营收占比提高至30%的具体目标。 -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国企被赋予“原创技术策源地”使命,需突破“卡脖子”技术。政策支持科研长周期考核、工资总额单列等机制,鼓励加大研发投入。例如,国资委提出对前瞻性产业实施“一企一策”考核,部分企业已试点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项目,加速技术转化。 -
市场化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2025年底前将全面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强化新型经营责任制。通过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董事会配齐建强等措施,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规则运营。多地试点“穿透式监管”,动态优化授权清单,防范风险的同时激发活力。 -
功能分类与战略使命考核
国企划分为商业类与公益类,差异化考核标准突出战略使命履行。例如,四川省将科技攻关、产业备份纳入评价体系,山东省建立省属企业战略使命评价机制,推动国企在国家安全、民生保障等领域强化托底能力。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需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效能。企业应聚焦主责主业,动态响应政策导向,同时注重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