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是新高考采用的一种评分机制,通过将原始成绩转换为基于排名的等级分数,实现不同科目成绩的可比性。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
赋分制(等级赋分制)将考生的原始分数按全省排名比例转换为等级分数,分数不仅反映知识掌握程度,更体现考生在全体竞争者中的相对位置。
二、适用科目
仅针对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物理类/历史类考生均适用)。
三、等级划分与分数区间
-
等级划分
共设5个等级,按比例划分:
-
A(17%):100-86分
-
B(33%):85-71分
-
C(33%):70-56分
-
D(15%):55-41分
-
E(2%):40-30分。
-
-
赋分规则
-
按原始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根据排名比例确定所属等级;
-
各等级分数间隔为1分,例如A等级满分100分,B等级起点为85分,C等级起点为70分,以此类推。
-
四、注意事项
-
等级赋分后分数可能高于原始分 ,例如原始80分考生若排名37%-43%,赋分后可能为76分;
-
不同省份具体比例可能略有差异,如天津市单科前2%赋100分,后1%赋40分。
五、制度优势
通过等级赋分,缩小了因科目难度差异导致的分数波动,便于不同选科组合的学生进行公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