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因县城濒临泉河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沈子国,历经寝县、鲖阳侯国、阜阳侯国等更迭,最终在民国23年(1934年)定名至今。这一地名承载了淮北平原的政权变迁与地理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封国制度与地域文化的活化石。
- 古称沈地,源起西周:公元前1042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受封于此,建立沈子国,成为临泉最早的政权实体。战国时期属楚,秦统一后置寝县,汉改寖县,东汉设阜阳侯国,隋唐复置沈丘县,地名演变与中原政权更迭紧密交织。
- 临泉定名,民国建制:1934年析阜阳县西乡设新县,因县城紧邻泉河而得名“临泉”,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合并临泉、泉南、泉阳三县,恢复旧县界,奠定现代行政区划基础。
- 地理印记,水脉为魂:泉河作为淮河支流,塑造了临泉平坦的冲积平原地貌,地名中的“临”字既点明地理位置,也隐喻该地“河间平地”的地形特征,与鲖阳古郡、沈丘遗址等共同构成水文与人文的双重烙印。
若想深度探索临泉的历史脉络,可实地走访沈子国遗址或鲖阳古郡,感受地名背后跨越千年的文明层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