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是源自淮河流域的古老民间艺术,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以炽热欢腾的舞蹈、高亢粗犷的唱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发展历经宋元萌芽、明清成熟、民国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繁荣等阶段,承载着淮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代变迁的印记。
-
宋元起源与明清成型
颍上花鼓灯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受淮河农耕文化滋养,明代因经济复苏逐渐形成“灯舞”形式。清代发展为“大花场”表演,并出现“玩红灯”习俗,艺人唐佩金创新融入故事情节,创作“小游场”曲牌和“四句推子”乐曲,奠定艺术基础。 -
近代变革与时代印记
**战争后,花鼓灯融入反帝反封建主题;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以表演谋生,间接推动艺术传播;新中国成立后,从业余走向专业,演出场所从乡村扩展至城市,内容焕发新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后,乡镇艺术团兴起,传承活力倍增。 -
艺术内核与文化象征
颍上花鼓灯通过“大花场”“小花场”等表演形式,表达国泰民安、爱情纯朴等主题,动作刚健洒脱,音乐即兴多变。其独有“伞把子”领舞、即兴锣鼓经(如“凤凰三点头”)等特色,成为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颍上花鼓灯通过学校传承、国际交流焕发新生,但原生态保护仍任重道远。这一“东方芭蕾”的延续,需更多力量参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