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的表演形式以舞蹈为核心,融合音乐、戏曲、杂技等元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具体构成如下:
-
核心表演形式
-
舞蹈 :主体部分,包含“大花场”(集体情绪舞)、“小花场”(双人或多人叙事舞)、“盘鼓”(技巧与舞蹈结合)等环节。舞蹈动作刚健欢快,通过步态、手势和道具(如扇子、花鼓)表达情感。
-
音乐与锣鼓 :以“宫”“征”调为主,节奏紧凑,铜鼓是灵魂乐器。锣鼓队(武场)负责伴奏,分为“灯场锣”和“表演性锣鼓曲牌”两类。
-
-
角色分工
-
鼓架子 :男性角色,负责“大花场”“盘鼓”等,动作刚健,象征力量。
-
兰花(拉花) :女性角色,以折扇、方巾为道具,表演即兴对唱或叙事,动作轻盈优美。
-
其他角色 :包括“伞把子”(指挥调度)、“丑鼓”(滑稽表演)等,分工协作完成表演。
-
-
表演结构
- 包含舞蹈、歌唱、后场小戏(如《推小车》《小货郎》)、锣鼓演奏五大部分。后场小戏以方言对白、简练情节为特色,常穿插于舞蹈之间。
-
地域风格差异
-
颍上 :节奏缓慢,结构严谨,风格质朴。
-
凤台 :情感刻画细腻,动作柔美。
-
怀远 :动作轻捷,潇洒奔放。
-
-
表演场景与传承
- 多在农村庙会、春会等场合表演,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现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代代相传和集体活动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