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花鼓灯是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炽热欢腾的表演场面、紧促有力的节奏、融合杂技与武术的高难度动作为核心特色,展现了淮河流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表演形式多元,包括大花场的集体队形变换、小花场的即兴抒情舞,以及充满戏剧性的后场小戏,堪称汉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颍上花鼓灯分为“大花场”“小花场”和“后场小戏”三大类。大花场以群舞为主,由领舞“杈伞把”指挥,演员通过“二龙出水”“蛇褪皮”等二十余种队形变换,配合翻跟头、杂技动作,营造热烈氛围;小花场则聚焦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如《抢板凳》《游春》等节目,生动刻画青年男女的情感互动;后场小戏则融入《水漫金山》等故事情节,形成独特的歌舞剧形式。
动作设计刚柔并济
男角“鼓橛子”以武术动作为基础,强调刚劲洒脱,如翻腾、吹口哨等绝活;女角“腊花”则左手执帕、右手持扇,通过“拾棉步”“簸簸箕”等模仿劳作的柔美舞步展现细腻。表演中,演员需在快节奏锣鼓点中完成高难度架势变换,兼具力量与韵律美。
音乐与服饰凸显地方性
伴奏以即兴锣鼓曲牌为主,如“凤凰三点头”“长流水”,配合管弦乐器烘托情绪。服饰上,男装扎头巾、系板带,女装着戏裙踩衬子,色彩艳丽。道具中的杈伞、彩扇既是舞蹈工具,也象征农耕文化寓意。
传承中不断创新
现代颍上花鼓灯在保留传统程式基础上,加快节奏、增加管弦乐,并推出《鼓乡巨变》等时代主题剧目。通过校企合作、文旅融合,这一艺术形式已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传播淮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颍上花鼓灯的魅力在于其根植民间的生命力与艺术表达的突破性,无论是传统节庆还是现代舞台,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感染观众,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