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的“东方芭蕾”,其传承与发展正通过创新表演形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焕发新生, 不仅保留了传统艺术的精髓,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走向国际舞台。
1. 传统根基与活态保护
花鼓灯以锣鼓伴奏、岔伞领舞、男女对舞为特色,其原生态保护是关键。安徽颍上县通过建立“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数据库和艺人档案,对200余位民间艺人进行系统性保护,并每年投入专项基金支持演出与传承。
2. 表演与剧目的创新
年轻演员通过加快节奏、简化服饰、增加管弦乐等方式贴近现代审美。例如剧目《鼓乡巨变》融合唢呐与花鼓灯舞蹈,讲述乡村振兴故事,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赋予时代内涵。
3. 人才培养模式突破
校企合作成为新趋势。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与科技学校联合办学,设立专业学历教育,学员规模从20人扩至150人,同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手把手教学,确保技艺原汁原味。
4. 文旅融合与国际传播
花鼓灯被打造为地方文旅名片,景区实景演出吸引游客,带动“非遗经济”。国际舞台上,颍上花鼓灯艺术团赴韩、美、新等国演出并屡获金奖,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亮眼符号。
5. 政策与社区联动
政府通过立法保护、资金补贴和活动推广(如元宵灯会、艺术节)激发民间参与。社区表演团自发“对灯”竞技,使花鼓灯从专业舞台回归大众日常,形成全民传承生态。
花鼓灯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通过创新激活生命力。未来需持续平衡传统与变革,让这盏“淮畔幽兰”在全球化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