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被誉为“东方芭蕾”,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淮河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千年历史积淀、国际影响力以及群众基础深厚的三大核心亮点上。
花鼓灯在安徽的地位首先体现在其历史渊源与艺术独特性。作为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它起源于宋代甚至更早的夏代传说,融合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以刚健洒脱的舞姿和浓郁乡土气息闻名。蚌埠、凤台、颍上等地是花鼓灯的核心传承区域,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印证了其文化地位的不可替代性。
花鼓灯的国际影响力为安徽文化树立了标杆。从1957年布拉格世界青年联欢节惊艳亮相,到巡演90多个国家,花鼓灯凭借《大花场》等经典剧目成为安徽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总理称其为“东方芭蕾”,国际舞蹈界更将其视为“单一舞种语汇最丰富的民族舞蹈”,凸显了艺术高度的全球认可。
群众性与活态传承是花鼓灯扎根安徽的另一关键。农闲时节的自发性表演、庙会节庆的集体狂欢,使其成为淮河两岸民众的情感纽带。冯国佩等国家级传承人通过师徒制延续技艺,而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等举措则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形成“全民玩灯”的文化生态。
总结来看,花鼓灯在安徽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地域文化认同的象征。保护这一非遗项目需兼顾传统技艺抢救与创新传播,让“淮畔幽兰”持续绽放于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