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的军事实力整体处于分散与弱势状态,中央军与地方军阀武装并存,武器装备依赖外国进口,工业基础薄弱,但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夕通过统一整合、德械引进和备战计划构建了一定防御体系,陆军规模超200万,海军舰艇百余艘,空军初具战力,但整体实力仍难以与日本抗衡。
民国军事实力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北洋政府时期,中央军以直系、皖系为主,装备汉阳造步枪和克虏伯火炮,分别控制华北与江南富庶地区,但军队常为军阀私兵,内耗严重。国民政府成立后,名义上统一全国武装,实际仍面临地方军阀割据,如晋绥系阎锡山掌控山西兵工厂,滇军、桂系、川军保持独立编制,各自为政。海军因预算匮乏且无造船工业,各舰队分散于中央(长江、东海)、东北(青岛渤海)和广东(珠江)系统,总吨位不足,江阴自沉事件更显颓势。空军虽在1937年达31个中队428架战机(含未到货订单),但机型混杂(美、意、德进口为主),飞行员不足700人,实战能力有限。
国民政府的军事改革试图集中力量。依托德国军事顾问团,1935年起实施国防计划,重点加固长江、黄河防线,在南京至上海一线构筑要塞群,同时建立新生活运动强化国民动员与军事化管理。陆军虽总兵力庞大(200万以上),但“中央军”仅占25%(约41万人精锐),其余均为各省杂牌军,装备参差不齐:中央军配备德制师属火炮及战车防御炮,地方军多依赖汉阳造和轻机枪。海军将全国舰艇统一编制至102艘,但排水量最大的宁海级巡洋舰仅2500吨,主力仍为百吨级炮艇。空军虽成立航空委员会统一指挥,但机师培训需仰仗海外院校合作。
工业根基薄弱制约军事现代化。中国缺乏完整的军工体系,沈阳兵工厂曾年产6万支步枪,仅为日本大阪兵工厂的1/8。日军数据表明,日军单兵装备(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射速与火力远超中国军队。海军造船依赖沪东、江南船坞,但战时年造舰吨位不足2000吨。即便在积极备战阶段,1937年购买的200架战机订单仍需分期交付。相比之下,日本在1937年陆军常备师团达20个(每个含4个步兵联队、炮兵联队、骑兵联队及工兵联队),海军联合舰队总吨位115万吨,涵盖6艘航母与20艘战列舰。
抗战爆发时,中国军事实力在数量上勉强形成对峙,但质量差距巨大。陆军虽经整编实现“三三制”编制,但训练水平不足:川军士兵甚至脚穿草鞋出川抗战,晋绥军依托山西矿藏自给自足但仍坚守“守势战略”。海军主动发起江阴沉船封江行动,空军在“八一四空战”中首开击落日军九六式舰载机纪录,但持续战力不足。总体而言,民国军事体系的松散性、工业依赖性及战略短视性,使其在全面抗战初期屡现防御失利,直至1941年后通过美援才逐步改善装备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