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模式图是管理心理学中解释动机与行为关系的经典模型,其核心在于揭示“个人努力-绩效-奖励-目标满足”的连锁反应。 该理论由弗鲁姆提出,三大关键要素为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联性)、工具性(绩效与奖励的因果性)和效价(奖励对个人的吸引力),常用于员工激励、教育管理和行为预测领域。
分点解析期望理论模式图
-
期望值(Expectancy)
指个体对“付出努力后能否达成预期绩效”的主观判断。例如,员工若认为加班能提升业绩,则动机更强;反之若觉得努力无望,积极性会下降。企业可通过技能培训、明确考核标准来增强期望值。 -
工具性(Instrumentality)
反映绩效与奖励之间的可信度。当员工确信“高绩效=高奖金”时,工具性高;若奖励模糊或公平性存疑,则动机削弱。透明化的奖惩制度是提升工具性的关键。 -
效价(Valence)
衡量奖励对个体的价值程度。同一份奖金,对急需用钱的人效价高,对追求休假的人则可能无效。管理者需因人而异设计激励方案,如混合物质奖励、晋升机会或荣誉表彰。
应用与启示
该模式图提示:有效的激励需同时满足“有能力做到、相信有回报、回报符合需求”三个条件。无论是职场管理还是自我驱动,都可据此检视动机链条的薄弱环节,针对性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