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模式是维克托·弗鲁姆期望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要素:
-
基本结构
期望模式呈现为“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个人需要”的因果链。其中:
-
个人努力 :指个体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行动强度;
-
个人成绩(绩效) :个体通过努力预期达到的成果或标准,是获取奖励的“工具”;
-
组织奖励 :包括内在奖励(如晋升、发展机会)和外在奖励(如薪酬、奖金),用于满足个体需求;
-
个人需要 :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励的最终驱动力。
-
-
核心关系
-
努力与绩效 :取决于个体对目标可达性的主观判断(期望值),即目标难度与个人能力的匹配程度;
-
绩效与奖励 :基于个体对奖励与绩效关联性的认知(工具性),即绩效是否足以获得预期奖励;
-
奖励与需求 :奖励需与个体未满足的需求相关联,才能产生激励效果。
-
-
影响因素
-
效价 :目标对满足个人需求的价值,不同人对同一目标的效价可能不同;
-
期望值 :个体对目标可达性的信心,受目标难度、个人能力及外部环境影响;
-
工具性 :个体对绩效与奖励关联性的认知,如“努力是否必然导致好成绩”。
-
-
应用要点
通过优化目标设计(如提高可达性、增强关联性和满足需求),可最大化激励效果。例如,明确奖励与绩效的直接联系,或提供符合员工需求的非物质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