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计算应以应发工资(税前工资)而非实发工资(税后工资)为基准,因为应发工资包含社保、公积金、个税等法定扣除项,更能体现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实发工资是扣除后的到手金额,可能低估赔偿金额的合理性。
-
法律依据明确:根据《劳动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均以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应发工资为计算标准,确保补偿与劳动者实际贡献匹配。例如,加班费、奖金等均应计入应发工资范畴。
-
避免隐性损失:若按实发工资计算,劳动者可能因社保、个税等合规扣除而遭受二次损失。例如,月薪1万元(应发)扣除2000元后实发8000元,但赔偿按8000元计算会少赔20%,显失公平。
-
司法实践支持:法院判决通常以应发工资为准,尤其涉及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2N赔偿”时,税前工资更能保障劳动者权益。个别企业试图按实发工资赔偿的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
例外情况注意:特殊情形如双方协商一致按实发工资赔偿(需书面明确),或地方性法规有特别规定时,可能调整计算方式,但需确保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劳动者在主张赔偿时,应主动提供工资流水、劳动合同等证明应发工资的证据,避免因计算标准模糊导致权益缩水。企业则需合规操作,防止因赔偿争议引发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