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材料牌号是标识其成分、性能和用途的国际通用代码,核心体系包括200/300/400/500/600系列,其中304(06Cr19Ni10)和316(06Cr17Ni12Mo2)为最常用奥氏体不锈钢,分别以18%铬+8%镍基础配方和钼元素增强耐腐蚀性为亮点。
不锈钢牌号通过数字和字母组合直观反映材料特性。200系列(如201)以铬-锰-镍为主,成本低但耐蚀性较弱;300系列(如304、316)含高铬镍,兼具耐腐蚀与成型性,广泛用于食品和医疗领域;400系列(如430、440)为铁素体/马氏体结构,硬度高但焊接性差,适合刀具制造。2025年新国标GB/T 20878-2024新增97个牌号,统一数字代号(如S30408)与国际接轨,同时淘汰落后型号,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
选择牌号需综合考量介质环境(如316抗氯化物腐蚀)、力学要求(如440系列硬度达58HRC)及加工工艺(如303含硫磷易切削)。需注意国内外标准差异:美标304与国标S30408成分略有不同,但性能等效。
建议用户优先参考最新国标,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匹配牌号,并关注材料供应商的质保文件以确保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