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不锈钢主要使用铬(Cr)、镍(Ni)、碳(C)、钼(Mo)及少量其他合金元素,根据组织结构和性能需求组合成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包括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钢、马氏体及沉淀硬化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依赖铬、镍为核心成分,铬含量约18%、镍含量8%-10%,并添加钼、铜等提升耐腐蚀性,典型牌号为304(06Cr19Ni10)和316(06Cr17Ni12Mo2)。铁素体不锈钢含铬11%-30%,基本不含镍,依靠体心立方结构增强抗氧化性,代表牌号如10Cr17。双相不锈钢结合奥氏体与铁素体特性,铬增至18%-28%、镍3%-10%,部分添加氮(N)和钛(Ti),兼具高强度与抗晶间腐蚀能力,牌号如00Cr26Ni7Mo2Ti。马氏体不锈钢以铬和碳为主,含碳量较高(如1Cr13),经淬火硬化后适用于刀具、汽轮机叶片,但耐蚀性较弱。沉淀硬化不锈钢通过特定热处理析出硬化相,如04Cr13Ni8Mo2Al,用于航天及医疗器械等精密部件。
部分不锈钢需添加钛(Ti)或铌(Nb)防止晶间腐蚀,低合金高强钢则通过氮(N)增强强度。生产中需严格控制元素配比以平衡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加工成本,满足不同工业场景的定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