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为啥创办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6月16日,是国共合作的里程碑事件,奠定了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基础,培养了大批杰出军事人才。其诞生源于孙中山对革命武装的迫切需求及苏联支持,与陈炯明叛变的历史教训紧密相关。​

一、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

孙中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没有革命军队,革命事业难以成功。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革命屡遭失败的惨痛教训促使他决心建立一支受革命党掌控的现代化军队。苏联的援助与国共合作的契机为黄埔军校的创办提供了可能性,孙中山明确提出“以俄为师”,全面借鉴苏联红军的建军模式。

二、关键契机:陈炯明叛变的影响

1922年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深受打击,他意识到依赖地方军阀的弊端,坚定了创建自主革命军的决心。黄埔军校选址黄埔岛(长洲要塞),既因靠近广州便于指挥,也因场地原属旧军校校址。建校时间定为6月16日,特意选在陈炯明叛变两周年的忌日,以警示师生铭记耻辱、坚定信念。

三、国共合作的核心推动力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中共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参与筹备。***等人负责上海的秘密招生,***担任政治部主任,50余名中共党员担任教官或学员。课程设置中,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并存,兼具军事理论与政治教育,体现了合作办学的包容性。

四、教学理念与制度创新

军校首创“军事+政治”双轨教育模式:军事上效仿苏联红军,采用理论结合实战的训练方式;政治上增设爱国革命、工农运动课程,培养学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机构,确保军校始终服从革命目标。首届学员中中共党员占比达20%,成为革命军队的核心力量。

五、深远历史意义

黄埔军校不仅为中国革命输送了7399名毕业生(如徐向前、***),更重塑了近代军队的组织与精神。其毕业生主导了三大起义,奠定了中国***武装斗争的基础。国共两党在此的联合培育,被赞誉为“凝聚革命火种的熔炉”,至今仍是两岸共有的精神纽带。

​黄埔军校的创办标志着中国革命从依赖旧式武装转向自主建军,其精神内核成为近代中国转型的关键引擎,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代史。​

本文《黄埔军校为啥创办》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223847.html

相关推荐

黄埔军校为什么不恢复办学

黄埔军校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产物,被誉为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开端,曾培养出众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将帅人物。这所著名的军校并未在大陆恢复办学,原因可以从历史背景、政治变迁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分析。 一、历史背景 黄埔军校的创办源自1924年国共合作的成果,其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随着1927年“四一二政变”的发生,国共合作破裂,黄埔军校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后,军校虽然继续存在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还有人在世吗

​​截至2025年5月,黄埔军校在世学员已极为稀少,全球范围内健在者不足百人,且多为高龄老人。​ ​ 这些跨越世纪的黄埔老兵,是近代中国历史的活见证,其存世情况因地域和期别差异显著:大陆最后一批黄埔学员集中于第23期(1949年毕业),而台湾地区尚有少数早期学员健在。 黄埔军校自1924年建校至1949年共培养23期学员,早期学员(如第1期)若在世需超120岁,故已无存者

2025-05-17 高考

为什么黄埔军校出来的都很厉害

​​黄埔军校培养出众多名将,得益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严格的招生标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战机会,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大批军事精英。​ ​ 黄埔军校的辉煌首先源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它成立于国家危难之际,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培养的学员大多心怀革命理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渴望通过军事才能改变国家命运。 严格的招生标准确保了学员的高素质。报考黄埔军校不仅要求有文化基础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为什么只有六期

前六期是国共合作时期 黄埔军校被称为“只有六期”的说法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具体原因如下: 一、历史发展阶段划分 国共合作时期(1924-1927年) 黄埔军校最初由孙中山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创办,前六期学员(1924-1927年)是这一时期的核心成员,他们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并在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共分裂后(1927年后)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为什么不继续办下去

黄埔军校停办是​​政治格局剧变、军事教育体系革新、国共合作破裂​ ​等多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所曾培养国共两党将领的军事名校,因国民党专制化、战争模式转型及新中国教育体系重建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精神仍被两岸铭记。 ​​政治环境与国共合作破裂​ ​ 国民党在1927年清党后逐渐背离孙中山“救国救民”的办学初衷,蒋介石将黄埔军校变为个人权力工具,导致校内***员退出、革命精神瓦解

2025-05-17 高考

国共合作抗日的图片

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是20世纪中期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45年结束,历时14年。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国共合作抗日的图片,真实记录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时刻,成为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资料。 1.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布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

2025-05-17 高考

国共关系发展历程

‌国共关系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再到新互动的复杂演变 ‌,‌关键节点 ‌包括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2005年"胡连会"破冰。‌核心矛盾 ‌围绕国家统一与意识形态分歧展开,‌近年趋势 ‌体现为经济融合与政治僵局并存。 ‌第一次合作(1924-1927年) ‌ 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促成共同北伐,但1927年蒋介石清党导致破裂

2025-05-17 高考

国共合作演变思维导图

​​国共合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经历了两次国共合作,分别发生在1924-1927年和1937-1945年,其演变逻辑围绕时代背景、政治诉求和斗争模式转变,深刻塑造了中国革命进程。​ ​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尖锐的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通过***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形式,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北伐战争冲击北洋军阀统治

2025-05-17 高考

国共关系大事年表

​​国共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主线之一,其合作与对抗深刻影响了国家命运,关键节点包括两次合作(北伐与抗日)和两次分裂(十年内战与解放战争),最终形成两岸分治格局。​ ​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联共政策,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导致合作破裂,中共转入土地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两党再度携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25-05-17 高考

国共两党关系图

国共两党关系图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与国民党之间的复杂互动与演变。从合作到分裂,再到新的合作,这一关系贯穿了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阶段。 1. 历史背景 国共两党关系起源于20世纪初的民族危机。当时,两党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由于政治目标与利益分歧,合作破裂,进入长达十年的内战时期。 2. 发展阶段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为何不继续开办

历史定位转变,新中国已有替代 黄埔军校停止继续开办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因素: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格局变化 国民党统治崩溃 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崩溃,黄埔军校剩余学员随国民党迁往台湾,大陆地区失去其存在基础。 新中国军事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解放军及其下属的军事院校(如抗大),这些机构在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方面与黄埔军校的定位更契合新时代需求。 二、教育理念与体制调整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为什么不再开办

黄埔军校不再开办的核心原因在于​​政治格局剧变、军事教育体系革新以及国共合作破裂​ ​的综合影响。这所曾培养国共两党军事精英的学校,最终因历史洪流的冲刷而停办,但其精神遗产仍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军事史。 ​​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变化​ ​是首要因素。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黄埔军校性质从国共联合办学转变为国民党专属机构,蒋介石将其改造为培植个人势力的工具,背离孙中山“救国救民”的办学初衷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挂着的三个人是谁

黄埔军校挂着的三个人是孙中山、廖仲恺和蒋介石 。这三人分别是学校的创立者、重要资助者以及实际管理者,他们的头像被挂在校长室以示纪念。 1. 孙中山:创立者与精神领袖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于1924年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这所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旨在培养革命军队干部,为中国革命输送军事和政治人才。孙中山不仅为学校提供了创立的契机,还确立了“亲爱精诚”的校训

2025-05-17 高考

黄埔军校一共办了几期多少人

​​黄埔军校共办学23期,毕业生总数约23万余人,其中包括大陆时期的23期学生及台湾后续续办的73期学员。大陆时期累计培养学生超过4万人,台湾地区则持续至七十三期。早期黄埔学生多成为国共两党军事骨干,校史上诞生了众多名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深远。​ ​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在苏联帮助下于1924年创立,是一所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初期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2025-05-17 高考

国共关系的认识和启示

​​国共关系的核心在于历史合作与对抗的辩证统一,其启示在于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分歧。​ ​ 两党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中既有联合抗日的壮举,也有内战对峙的教训,而当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需以共同民族认同为基石。 ​​历史合作彰显民族大义​ ​:北伐时期“联俄容共”推动国家统一,抗日战争中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证明国共两党在民族存亡关头能够超越分歧,合力抵御外侮。 ​​对抗教训警示分裂代价​ ​

2025-05-17 高考

列举一个国共关系的观点

‌国共关系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合作与对抗并存”,这种关系的特殊性体现在 ‌:两党既有共同民族利益下的合作(如抗战时期),又因意识形态差异长期存在政治对立。‌关键亮点 ‌包括历史阶段性特征、经济文化交流的现实纽带,以及未来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历史维度 ‌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北伐,1937年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民族危亡时的协作性;1946年内战爆发则凸显根本矛盾

2025-05-17 高考

国共关系思维导图

​​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演变,核心阶段包括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北伐、1927-1937年十年对峙、1937-1945年第二次合作抗日、1945-1949年内战对抗,最终中国***通过人民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 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始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双方携手开展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025-05-17 高考

国共关系好不好

非常抱歉,我目前无法提供你需要的具体信息,如果你有其他的问题或者需要查找其他信息,我非常乐意帮助你。

2025-05-17 高考

国共对峙的思维导图

​​国共对峙的思维导图可通过时间轴、核心事件、战略演变三大维度系统梳理,聚焦1927—1937年两党从合作破裂到武装对抗的关键脉络,突出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五次反围剿等历史节点,并揭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形成过程。​ ​ ​​时间轴框架​ ​ 以1927年四一二政变为起点,1937年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为终点,划分国民革命失败、武装起义、根据地建设、反围剿斗争、长征等阶段

2025-05-17 高考

中国近代化探索思维导图

‌中国近代化探索思维导图的核心脉络可概括为" ‌制度变革-技术引进-思想启蒙‌"三层递进框架 ‌,涵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节点,‌以"救亡图存"为根本动力 ‌,最终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 ‌1. 制度变革主线 ‌ ‌洋务运动 ‌(1860s-1890s):"中体西用"思想下建立江南制造局等近代工业,但未触及封建制度 ‌戊戌变法 ‌(1898年):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

2025-05-17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