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共办学23期,毕业生总数约23万余人,其中包括大陆时期的23期学生及台湾后续续办的73期学员。大陆时期累计培养学生超过4万人,台湾地区则持续至七十三期。早期黄埔学生多成为国共两党军事骨干,校史上诞生了众多名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深远。
黄埔军校由孙中山在苏联帮助下于1924年创立,是一所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初期校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但因其校址位于广州黄埔区而广为人知。自1924年首期开学至1949年最后一期结束,共计培养约41386名学员。1949年后,黄埔军校迁至台湾高雄凤山,并延续办学至今,新增学员数量庞大,规模远超大陆时期总和。
黄埔军校各期学员毕业人数随时代背景不同有所波动。1924年至1929年的首期至第七期中,每期毕业人数从数十人至数千人不等,例如第六期人数最少,仅718人,而第四期最多,达2654人。第八期起,由于增设分校并扩大招生规模,每期毕业人数显著增加,至1937年的第十期,第一总队940人,第二总队621人,总计1561人。抗战期间,黄埔军校迁徙频繁,各期毕业人数依旧维持稳定,如第十四期分三总队毕业总计3799人,第十五期至第十八期单期毕业生约1200至1600人。1944年之后进入全面抗战与国共内战阶段,黄埔军校持续扩大规模,第十九至第二十三期每期分别毕业902人、1116人、2219人、1538人及3000余人,其中最后一期因战局变化,部分学员提前毕业或就地起义。
从创校到迁台的五十余年间,黄埔军校始终注重军事与政治并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了近代中国军队的雏形,尤其在1924年首期至1927年“黄埔系”初步成型期间,毕业生多担任国共两党的高级军官,成为战场与政坛的核心力量。例如第一期的蒋介石、***等人均在其中崭露头角,为日后的影响埋下伏笔。校史中的代表人物涵盖国共双方,例如徐向前、杜聿明、林彪、陈赓等,均以黄埔身份开启军事生涯。
时至今日,黄埔军校的影响力依然深远。其不仅是研究中国军事教育史的重要样本,同时也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对于关注民国史、近现代战争及军事教育发展的读者而言,深入探索黄埔军校的多期演变及人才培养体系,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