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计划拔管是临床护理中的高风险事件,可能导致患者损伤、治疗中断甚至生命危险。 通过风险评估、规范固定、镇静镇痛、患者教育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生率。以下是关键护理要点:
-
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测
对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疼痛敏感等高危患者重点防护,每小时评估导管状态及生命体征。使用标准化评分工具(如RASS镇静评分)量化风险等级,实时调整护理方案。 -
导管固定技术优化
采用双固定法(如缝合+透明敷贴),避免单点受力。胃管可额外使用鼻贴加固,引流管预留缓冲长度。每班检查固定牢固性,潮湿或污染时立即更换。 -
镇静与疼痛管理
对躁动患者遵医嘱使用右美托咪定等短效镇静剂,联合非药物措施(如约束手套、家属陪伴)。疼痛评分≥4分时启动镇痛流程,减少患者因不适拔管。 -
患者与家属教育
用通俗语言解释导管作用,演示保护动作(如翻身时手握引流袋)。制作图文手册标注风险警示,鼓励家属参与监督。术后患者需重点宣教麻醉恢复期的潜在风险。 -
应急处理标准化
一旦发生拔管,立即封闭创口(如气管插管脱出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同时呼叫医生。备齐重新置管器械包,记录事件细节并分析根本原因。
提示: 护理人员需定期接受防拔管培训,科室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如医生-护士-康复师联合查房),通过PDCA循环持续改进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