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梅和出梅分别指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是我国江淮流域特有的气候现象。入梅通常在6月中上旬,表现为持续阴雨、高温高湿;出梅则在7月中上旬,标志着雨季结束、盛夏开始。这一现象因恰逢江南梅子成熟而得名,又因易导致物品发霉被称为“霉雨”。
梅雨的形成源于冷暖空气的持续对峙。每年初夏,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形成准静止锋,导致长时间阴雨天气。梅雨季的降水量约占该地区全年降水的40%,对农业灌溉至关重要,但过量降雨也可能引发洪涝。
入梅和出梅的判定有两种标准:
- 传统历法以干支纪日推算,芒种后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例如2023年浙江按此标准为6月7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 气象标准则综合副热带高压位置、气温和降水数据。例如浙江要求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18°至25°、连续5天均温超22℃,且三分之一以上气象站出现持续降水。
梅雨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典型年份梅雨期约20-30天,但1954年曾持续两个月导致洪灾,而1958年仅几天便“空梅”。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早梅雨”(5月底开始)或“迎梅雨”(入梅前的短期降水),需警惕其对农作物收割的影响。
梅雨季需注意防潮防霉,保持室内通风,饮食宜清淡并加强锻炼。若计划出行,建议关注实时天气预报,避开暴雨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