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大规模南侵,造成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的灾害性天气过程。我国气象标准规定:24小时内降温≥8℃且最低气温≤4℃,或48小时内降温≥10℃且最低气温≤4℃,即可判定为寒潮。其影响范围广,常伴随霜冻、冻害等自然灾害,需密切关注气象预警。
寒潮的形成与极地或西伯利亚地区的强冷空气积聚有关。冬季这些区域太阳辐射弱,地面温度极低,冷空气不断下沉形成高压系统。当冷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便会大规模南下,形成寒潮。例如,北极地区冬季气温可达-60℃,为寒潮提供了充足冷源。
寒潮的预警标准分为三级:橙色预警(48小时内降温≥16℃并伴有6级大风)、黄色预警(48小时内降温≥12℃并伴有5级大风)和蓝色预警(48小时内降温≥10℃并伴有5级大风)。不同地区标准略有差异,北方要求降温幅度更大,南方则更关注最低气温阈值。
寒潮的影响不仅限于气温骤降。它常伴随5-7级偏北大风,海上风力可达6-8级,易引发沙尘暴或海上事故。雨雪天气可能导致道路结冰、交通瘫痪,农业上则会造成冻害、设施损毁。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寒潮过境时,最低气温可降至2℃以下,对越冬作物威胁极大。
寒潮多发于秋末至初春,但冬季频率最高。其爆发具有周期性,冷空气南下后,西伯利亚地区会重新积聚能量,为下一次寒潮做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冷空气都叫寒潮——若降温未达标准,则称为强冷空气或弱冷空气活动。
寒潮防御需结合气象预警提前行动:加固农业设施、储备防寒物资、减少户外作业。公众可通过中国气象局官网或热线400-6000-121获取实时预警信息,科学应对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