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应急消杀方案的核心在于快速灭蚊、清除孳生地、联防联控,需在疫情发生后1~3天内覆盖疫点并持续监测。关键措施包括:科学划分疫区范围(核心区半径200米、警戒区400米)、多轮次成蚊消杀(超低容量喷雾或热烟雾处理)、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投放灭幼剂)、专业队伍协同(政府、消杀公司、社区联动)。
-
疫区划分与快速响应:本地病例以病家为中心半径200米为核心区,外围200米为警戒区;输入病例核心区半径100米。消杀需在接报后3天内完成首轮全覆盖,每3天一次连续3次,成蚊密度需降至≤2只/人工小时。
-
成蚊消杀技术:室内外空间使用超低容量喷雾(药物如氯菊酯、醚菊酯),密闭区域用热烟雾机;绿篱和建筑周边采用滞留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消杀时段为早晨7~10点或傍晚4~7点,风速低于4m/s。
-
孳生地清除:组织社区力量入户清理积水容器(花瓶、轮胎等),投放灭幼缓释剂(双硫磷、吡丙醚),确保7天内布雷图指数≤5。外环境重点处理下水道、工地、公园等积水点。
-
联防联控机制:政府牵头成立应急队伍,协调消杀公司、环卫部门及社区。每周开展爱国卫生行动,定期巡查并公示消杀效果,强化公众防蚊意识。
提示:消杀需同步落实个人防护(穿戴长袖、驱蚊剂),避免药物污染食品。疫情结束后持续监测蚊媒密度,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