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稳定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材料把控、工艺规范、过程监督三方面。 通过严格选材、标准化施工、分层验收等手段,可有效解决墙体裂缝、灰缝不饱满等常见问题,提升整体耐久性和抗震性能。
-
材料质量控制
砖块、砂浆等原材料需符合强度等级和含水率要求:烧结砖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蒸压灰砂砖为8%-12%,严禁使用龄期不足28天的砌块。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配确定,添加外加剂时需验证其对砌体强度的影响,氯盐严禁用于配筋砌体。防潮层应采用1:2.5水泥砂浆加防护剂,厚度不小于20mm。 -
施工工艺标准化
砌筑前需设置皮数杆(间距≤15m),按“对孔、错缝、反砌”原则组砌,搭接长度不小于砌块长度的1/3或150mm。转角处必须同时砌筑,临时洞口预留需设过梁(宽度>300mm时)。灰缝应横平竖直,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灰缝厚度≤15mm,石膏砌块控制在7-10mm。回填需在砌体强度达标后双侧同步进行。 -
全过程动态验收
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每层砌体完成后需复核轴线和标高。重点检查构造柱、圈梁等抗震节点,混凝土芯柱浇筑前砂浆强度需>1MPa。完工后需测量建筑物垂直度、全高偏差,并记录裂缝等缺陷。采用非破损检测手段抽检砌体强度,确保符合《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规范》GB 50203要求。 -
环境与成品保护
极端气温下需调整工艺:最高温度超过30℃时,砂浆需在2小时内用完;冬季施工应采取防冻措施。砌筑后24小时内避免碰撞,7天内控制楼面堆载不超过设计限值。对已完成墙体及时覆盖养护,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砂浆流失。
通过建立从材料进场到竣工验收的全链条质量控制体系,结合BIM技术预排砖减少切割损耗,可显著降低质量通病发生率。建议施工单位定期开展工艺样板引路和工人实操培训,将EEAT原则中的“经验验证”融入标准化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