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节点,孕育了众多跨越千年的历史名人,从南齐山水诗鼻祖谢朓到唐代诗仙李白,从北宋“太白后身”郭祥正到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再到抗战时期的41位开国将军,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诗城铁骨、文武辉映”的独特人文脉络。
诗城文脉的千年传承
南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开创山水诗派,其清丽诗风深刻影响了马鞍山地区的文学传统。唐代李白七次游历此地,留下《望天门山》等60余篇诗作,最终归葬当涂青山,与谢朓“异代芳邻”的佳话流传至今。北宋郭祥正追慕李白诗风,被苏轼誉为“太白后身”,其《青山集》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遗产。南宋状元张孝祥以《于湖词》抒发家国情怀,词中“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成为传世经典。
军事要地的英雄史诗
三国时期马鞍山作为吴魏争锋之地,见证虞允文“采石大捷”以少胜多的军事传奇。明代常遇春三打采石矶,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奠定基础。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此开辟抗日根据地,41位将领如粟裕、傅秋涛等在此战斗,后被授予开国将军衔,其事迹诠释了长江文化的红色基因。
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
南朝周兴嗣一夜著成《千字文》,北宋王安石在褒禅山写下“世之奇伟常在险远”的哲思,清代学者朱筠任安徽学政时在此培养大批人才。马鞍山更以连续35届李白诗歌节延续诗城传统,成为古今文化对话的鲜活载体。
这座兼具诗意与铁血的城市,正以“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精神,将历史名人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