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即为高温天气,若连续3天以上则称为“高温热浪”。37℃以上为酷暑,而40℃以上将触发最高级别红色预警。高温分为干热型(北方常见)和闷热型(南方“桑拿天”),体感温度还受湿度、风速等影响。
- 气象标准:我国将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阈值,数据统计时段为前一日20:00至当日20:00。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分别对应连续3天35℃、24小时内37℃和40℃的极端情况。
- 健康风险:高温易引发中暑、热射病及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儿童等群体需特别防护。及时补水、避免正午外出、穿戴浅色衣物是基础应对措施。
- 地域差异:北方干热型高温阳光强烈但湿度低,南方闷热型高温因湿度大,体感温度往往高于实际气温。新疆、重庆等地为传统高温频发区。
- 科学防御: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以上,车内勿留易燃物品。户外工作者需补充电解质,出现头晕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
夏季高温不仅威胁健康,还会加剧能源消耗和农业干旱。关注气象预警,合理调整作息,才能安全度过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