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实际用量大于预算量的核心原因包括施工操作不当、材料管理疏漏及设计偏差,而解决关键在于优化施工流程、强化材料监管和引入动态预算调整机制。
-
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损耗激增
模板安装不牢固引发漏浆、跑模,浇筑速度过快或振捣不充分造成返工;边梁等狭窄部位未加挡板导致混凝土散落,损耗率可达10%以上。通过标准化操作培训、实时监控浇筑过程,可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浪费。 -
材料与计划管理缺陷推高用量
原材料质量波动(如石子粒径超标)易引发堵管或强度不足需凿除重浇;剩余混凝土缺乏预案处理,直接废弃。建议严格检测材料性能,建立剩余混凝土二次利用机制(如浇筑垫层、预制构件),并利用GPS和动态计量技术精准调度。 -
设计偏差与标准冲突加剧矛盾
图纸理论量常忽略隐蔽部位超耗(如地下结构允许偏差达20%),而按供货单结算易引发纠纷。引入BIM技术模拟施工损耗,并在合同中明确偏差责任划分,可平衡供需双方利益。
总结:控制混凝土超量需贯穿工程全链条——从设计阶段的精细化测算,到施工中的实时纠偏,最终通过技术创新(如自密实混凝土)和协同管理实现成本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