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个军的编制人数通常在2.5万至3.2万人之间,但实际兵力受军阀割据、战争损耗和编制调整影响差异显著,部分军级单位甚至不足1.5万人。
-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
袁世凯改制后采用“军-师-团”三级编制,一个军下辖2-3个师,每师约1.3万至1.5万人,全军规模约2.5万至3.2万人。但军阀混战导致吃空饷、缩编现象普遍,实际兵力常低于编制数。 -
国民政府初期(1926-1937)
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8个军平均每军1.3万至1.5万人,采用“两师六团制”。1930年代德国顾问协助整编后,中央军推行“三师九团制”,满编军约2.8万至3.2万人,而地方军阀如晋绥军一个军仅1.3万至1.5万人。 -
抗战至解放战争(1937-1949)
抗战初期取消旅级建制,军直辖3个师(每师1.1万人),理论兵力3.3万人,但战役损耗后常不足2万。1946年“整编师”名义缩编为旅,实际兵力仍接近军级,如整编74师达3万余人。
提示:民国军队编制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极大,需结合具体时期和派系分析,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