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石,已实现历史性跨越——普及率超95%、教师本科率达90%以上,但城乡差距、师资不均、“双减”落实等挑战仍存。
1. 普及成果显著,质量短板待补
近年来,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提升至95.7%,残疾儿童入学率超90%,中央财政年投入超1500亿元保障“两免一补”。农村学校设施设备达标率虽超95%,但“城镇挤、乡村弱”矛盾突出,部分乡村学校仍面临理科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辍学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尚未根除。
2. 城乡资源配置失衡
城镇化加速导致“乡村空、城镇挤”现象加剧:城市随迁子女增加,大班额问题频发;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锐减,教师结构性缺员严重。例如,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缺口达30%,乡村教师待遇仅为城市的60%-80%,职业吸引力不足。
3. “双减”与素质教育转型阵痛
尽管校外培训监管趋严,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监管不足等问题仍存。体育健康虽受重视(体育教师10年增长62.8%),但家庭追求分数、升学率的观念未根本扭转,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不足50%。
4. 经费与政策执行差异
部分地区教育经费被挪用、缓拨,农村生均公用经费仅为城市的70%。教师轮岗政策因配套不足难以常态化,乡村教师住宿条件差,非编制教师待遇低,流动性高。
总结:义务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需突破结构性矛盾。未来需强化省级统筹经费、优化教师待遇与流动机制,并推动“双减”与素质教育深度协同,真正实现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