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考试的核心要求是“减负提质”,通过大幅压减考试次数、优化评价方式、强化素质教育导向,确保考试仅发挥诊断学情功能,而非选拔或施压工具。 关键措施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仅一次期末考试、考试结果以等级制呈现且禁止排名,同时严格限制区域统考和超纲命题,从根源上缓解应试压力。
-
考试次数与形式
小学一二年级采用趣味游戏、口语表达等非纸笔方式评估;三至六年级及初中每学期仅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可酌情增加一次期中考试。严禁周考、月考、单元考等变相考试,毕业年级模拟考不超过2次。区域统考仅允许小学六年级和初三下学期开展,避免重复测试。 -
命题与难度控制
考试内容须严格对标课程标准,禁止超纲、偏题怪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比例。命题权下放至学校,能力不足者由教研机构协助,确保试题聚焦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
结果运用与评价改革
考试成绩以4-5个等级呈现,不得公开排名或挂钩分班、升学。教师需通过结果分析教学短板,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日常评价结合课堂观察、实践操作等多元方式,弱化“一考定评”。 -
监督与违规处理
教育部门严禁下达升学指标,并将考试管理纳入督导范围。违规组织考试或公布排名的机构将被追责,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参与义务教育考试,维护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改革旨在打破“唯分数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和社会需转变观念,理解考试仅是教学反馈工具,而非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