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即使未伤人仍属违法行为,可能面临治安处罚或刑事责任,关键风险包括:①法律明确禁止高空抛物行为;②未伤人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③监控技术提升追责概率;④需承担民事赔偿风险。
我国法律已将高空抛物纳入危害公共安全范畴,《刑法》规定只要行为足以危害他人安全,无论是否造成实际伤害均可定罪。例如抛掷物品从高层坠落,即使未砸中人,其冲击力足以证明危险性,执法部门可依据监控录像、指纹等证据追究行为人责任。若抛物导致财物损坏,需全额赔偿维修费用,包括监控排查产生的成本。
物业管理方需履行警示义务,通过安装防抛物摄像头、张贴告示等措施降低风险。部分城市试点“高空抛物智能监测系统”,可自动识别抛物轨迹并定位楼层。居民发现此类行为应立即拍照录像取证,并联系物业或报警,避免自行交涉引发冲突。
预防高空抛物需多方协同:业主应定期检查阳台外摆物品,教育儿童勿向窗外投掷玩具;装修时要求工人密封作业区域;社区可组织安全讲座普及法律后果。记住:一个饮料瓶从20楼坠落的冲击力超过30公斤,足以致人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