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附全文赏析)​
​亮点提炼​​: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以游山为引探讨人生哲理,核心观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至今发人深省;文中对“华山”音谬的考证体现严谨治学态度,结尾“深思慎取”论点对学术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原文与翻译​
​正文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全文翻译​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在此筑屋定居,死后葬于此地,因此得名“褒禅”。如今所称的慧空禅院,便是他当年的房舍与墓地。距禅院东侧五里有一洞穴,因位于华山南麓而称“华山洞”。洞口百余步处有石碑倾倒路旁,文字漫漶难辨,仅剩“花山”二字可识。今人将“华”读作“华实”之“华”,实为音误。洞下方地势平坦,有泉水从石壁流出,游客题记甚多,即为“前洞”。沿山上行五六里,另有一洞穴幽深昏暗,入内寒气沁骨,问其深度,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游人也难穷尽,此为“后洞”。我与四人持火把深入,行进越深,路途越险,所见景象却越奇异。同行中有人怠倦欲返,催促道:“再不出去,火把要燃尽了。”众人随之而出。此时我体力尚足,火把仍明。出洞后,有人责怪提议退出者,我也后悔跟随他们而未能尽兴。由此感叹:古人观察自然万物常有所悟,因其思考深邃且无所遗漏。平坦近便之处游客众多,艰险遥远之地少有人至。而世间的奇观多在险远,非志向坚定者不能抵达。仅有志向仍不够,体力不足亦难成行。即便志、力兼备,若在幽暗迷惑中缺乏外物辅助,亦无法抵达终点。但若因能力足够却止步不前,则徒留遗憾;反之,竭尽全力虽未登顶,亦可无悔。此即吾之所得。另见倾颓石碑,更叹古籍湮灭、谬种流传,学者当慎思明辨。同游者有庐陵萧君圭、长乐王回、舍弟王安国与王安上。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关键观点解析​

  1. ​志、力与外物相辅相成​​:王安石提出“有志、有力、有物”三者缺一不可的实践哲学,映射人生目标的达成需要内在驱动力、能力储备及外部条件协同作用。
  2. ​险远与寻常的辩证思考​​:“险以远则至者少”的观察超越自然景观,暗喻社会竞争中唯有突破舒适区者方能摘取非凡成果,适用于现代职业发展与科研突破场景。
  3. ​治学态度与文化传承​​:针对“华”字读音错误的考据彰显严谨态度,呼吁学界摒弃盲从,通过溯源纠偏传承真知,该理念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核心准则。

​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
这篇诞生于公元1054年的游记绝非单纯山水记录,而是借自然景观隐喻人生哲理的典范。文中对“志”的强调暗合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士大夫精神,对“物相之”的论述则与墨家“天志”理论形成跨越千年的思想呼应。在数字时代,文中警示的“谬种流传”现象更具现实意义——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加剧了认知偏差,重现王安石的“深思慎取”原则尤为必要。无论是个人成长路径规划还是学术研究方法论构建,此文皆可作为方法论指南。

本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3300513.html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全文分段

# 将《桃花源记》全文分段 text =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三四段原文

​​《游褒禅山记》三四段原文通过王安石游洞的亲身经历,提炼出“世之奇伟瑰怪常在险远”的哲理,强调志向、力与坚持的辩证关系,并借仆碑警示学者需“深思慎取”。​ ​ 三四段原文中,王安石以游洞为喻,指出平坦近处游人如织,而险远之地虽罕至却藏奇观,​​唯有志者能至,但需力与坚持相辅​ ​。他反思半途而废的遗憾,提出“尽志无悔”的价值观——即使未达终点,全力尝试亦无讥讽。后段借仆碑文字漫灭的现象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中职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价值与亮点提炼:​ ​ 这篇由全国公开课一等奖课件改编的《游褒禅山记》中职版PPT,以​​“叙事与说理交融的结构布局”“关键词汇的深度解析”“治学与处世的启发哲理”​ ​为核心亮点,通过分层叙事、辩证论述及文言知识系统化梳理,助力中职学生高效掌握文本精髓,同步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素养。 ​​叙事与说理交融的结构解析​ ​: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部编版被删了吗

《游褒禅山记》部编版并未被完全删除,而是有所调整。这次变动反映了教材内容的优化趋势,意在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保持经典篇目的影响力。 一、文章的背景与意义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经典游记,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名句广为流传。文章因夹叙夹议、思想深刻,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其内容不仅蕴含哲理,还体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结局王某具体指谁

​​《游褒禅山记》结尾提到的“临川王某”即作者王安石本人,这是宋代文人自述时的谦称写法​ ​。文中明确记载同行者为庐陵萧君圭、长乐王回及两位弟弟安国、安上,而“王某”作为游记记录者,正是王安石的自指,其籍贯临川(今江西抚州)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 宋代文人常以籍贯加姓氏(如“临川王某”)或“某”字代称自己,既表谦逊又符合书写惯例。王安石在文末落款中沿用这一传统,与《宋史 》等史料对其生平记载一致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原文有多少字

​​《游褒禅山记》原文约有1600字,其核心亮点在于以游山为喻阐释治学与人生的哲理。​ ​ 全文以王安石游历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分为两个核心段落展开。第一部分详细记录褒禅山的名称由来、地理特点及沿途景观,包括“华阳洞”因位于华山之阳得名,以及前洞与后洞的差异——前洞地势平旷易至,而后洞幽深险远需深入探索。文中通过“仆碑”上的文字考辨,强调古籍讹传现象,提出“学者须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停顿划分

​​《游褒禅山记》停顿划分需结合叙事逻辑与文言文语法特点,重点把握段落主旨与层次转换,通过关键词引导语意断句。​ ​ ​​首段介绍背景与景点命名,节奏平缓需分层处理​ ​ 开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属记叙性文字,需按内容层次划分停顿。如“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按专有名词断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突出因果关系。末句“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

《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是王安石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集中探讨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这一段文字不仅揭示了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还传递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1. “志”的重要性 王安石指出,“志”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若没有坚定的志向,便无法克服困难,达到目标。仅有志向还不够,还需要付出实际行动。正如他所说,“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意指志向虽坚定

2025-05-20 高考

中国绘画艺术ppt

​​中国绘画艺术PPT制作需围绕“经验、专业、权威、可信”四大核心,通过真实案例、权威引用、清晰署名及实用设计展现文化深度与教学价值。​ ​ ​​内容权威性​ ​:PPT需引用经典画作(如《清明上河图 》或齐白石虾画)及权威学术观点,标注来源如故宫博物院或《中国美术史 》,避免主观臆断。 ​​作者专业性​ ​:明确展示创作者背景(如美术教育者或研究者),在“关于我们”页补充资质证明

2025-05-20 高考

绘画艺术赏析

绘画艺术赏析是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捕捉作品的意境、风格和技巧,同时感受艺术家的情感表达。一幅优秀的画作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让人沉浸其中,体会艺术的魅力。 1. 意境与情感表达 意境是绘画的灵魂,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和线条,传递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中国画的意境追求“气韵生动”,强调画作的内在精神与韵味,而西方油画则通过色彩和光影表达强烈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 2. 技巧与风格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一共有几段

​​《游褒禅山记》全文共五段​ ​,以记游为线索,通过山水景物与游览经历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核心亮点​ ​在于:结构严谨的​​五段式布局​ ​、​​记游与议论的巧妙结合​ ​,以及“志、力、物”关系的辩证阐述。 ​​首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包括名称由来、禅院与华山洞的位置,以及仆碑的文字考证。作者以山名起始,以考证结尾,环环相扣,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 ​​第二段​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翻译ppt

​​制作《游褒禅山记》翻译PPT时,需紧扣Google的EEAT标准(经验、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重点呈现精准译文、文言语法解析及作者哲思,避免机械堆砌内容。​ ​ 以下是关键实践方向: ​​经验优先​ ​:PPT应包含实际教学或研究中的翻译案例,例如展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等难句的逐字解析,搭配课堂反馈数据或学生常见错误分析,证明内容的实用性。 ​​专业深度​ ​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游记,文章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以小见大,阐述了治学、处世乃至人生的深刻道理。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知识点的归纳 1. 主题思想 “志、力、物相助” :文章以游山为喻,提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强调实现目标需要坚定的意志、足够的能力以及外物的辅助。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即使尽力而为却未能达到目标,也无需后悔

2025-05-20 高考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是北宋王安石105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游山经历阐述“志、力、物”三者对成就大事的关键作用,包含‘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的名句,全文结构严谨,哲理与抒情交融,是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之作。​ ​ ​​1. 原文内容​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借游记阐发哲理的经典散文,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登山探洞的“失败”经历,提炼出“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并强调“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 ​全文以游山为表、说理为里,用险远之景隐喻人生追求,以仆碑考据警示学问真伪,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思想锐度与学者严谨。 ​​以游喻理,结构精巧​ ​ 文章仅用寥寥数笔勾勒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的对比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是以记叙还是议论为主

​​《游褒禅山记》是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辅的散文,通过叙事引出人生哲理,结构严谨且思想深刻,核心亮点为“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与精妙的铺垫技巧。​ ​ 文章开篇以考据褒禅山名的由来引出地理背景,实则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首段看似记叙,实则服务于全文主旨。第二段详写游览后洞的曲折过程,通过环境描写与行动对比(如“火尚足以明”与“遂与之俱出”),自然过渡到对意志、能力与志向关系的思考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是散文还是游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兼具游记的特点。文章以记游为线索,将叙事、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深入探讨了人生哲理和治学之道。 一、散文与游记的融合 《游褒禅山记》不仅记录了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更通过描写洞穴探险的见闻,引发对人生和治学的思考。文章夹叙夹议,前半部分以记游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议论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灵活性。 二、文章主题的深度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课文吗

​​《游褒禅山记》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尤其在人教版必修二、部分地方版教材及选修模块中高频出现。这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游记散文,以登山探洞的亲身经历为引,​​提炼出“志、力、物”的哲理框架​ ​,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文言素养的重要文本。 ​​教材收录依据​ ​ 该文长期入选全国多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与《兰亭集序 》《赤壁赋 》同属“古代山水游记”主题)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与登泰山记的区别

​​《游褒禅山记》与《登泰山记》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核心主题和观察视角三大维度:前者以议论为主辅以叙事描写,强调"志、力、物"三者兼备的探索精神;后者专注写景辅以说明,通过细致记录泰山地理形制展现客观自然之美。​ ​ ​​表达方式​ ​ 《游褒禅山记》采用"叙述-描写-议论"三段结构,前半部分记录游览经历,后半部分集中探讨"尽吾志而无悔"的价值观,突出人生哲理

2025-05-20 高考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哪本书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中。这篇文章以游记的形式,通过描述游览褒禅山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于志向、毅力与探索的深刻思考。其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激励着读者在追求理想时坚持不懈。 文章特点 文学价值 :作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经典散文,《游褒禅山记》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古代游记散文的典范。

2025-05-20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