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全文共五段,以记游为线索,通过山水景物与游览经历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核心亮点在于:结构严谨的五段式布局、记游与议论的巧妙结合,以及“志、力、物”关系的辩证阐述。
- 首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包括名称由来、禅院与华山洞的位置,以及仆碑的文字考证。作者以山名起始,以考证结尾,环环相扣,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
- 第二段详述游览华山洞的经过,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突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为下文反思提供事实依据。
- 第三段是全文核心,由游洞经历引发对“志、力、物”关系的论述。作者提出“世之奇伟常在险远”,强调志向、能力与外部条件缺一不可,并批判避难就易的态度。
- 第四段转向治学态度,以仆碑文字为例,指出研究学问需“深思而慎取”,呼应前文对考证的重视。
- 末段补叙同游者信息与作记时间,看似简单收尾,实则与前文仆碑内容形成照应,再次强化主题。
全文以山水为载体,融记叙、议论于一体,五段内容既独立成章又逻辑紧密。阅读时可重点关注第三段的哲理分析,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志”“力”“物”的平衡,或许能获得超越文本的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