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清代姚鼐冬日登泰山的见闻,展现了雪后初晴的瑰丽山景、日出盛况及泰山独特的地质人文特色,堪称古典游记的典范。
姚鼐与友人朱孝纯于乾隆三十九年冬季从泰安启程,途经齐河、长清等地抵达泰山脚下,沿陡峭石阶攀登至日观峰。文中细致描绘了登山过程的艰辛,如“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凸显古长城、古道遗址及沿途石刻的历史厚重感。作者精准刻画泰山的自然风貌,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比喻展现冰雪覆盖的山峦奇观,重点记录了元旦日出场景——云海翻涌间“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东方群峰或明或暗的“绛皓驳色”尽显天地浩渺。
针对泰山地质环境,姚鼐通过石色形态的观察总结“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并对比四季植被差异,突出雪中松树平顶的奇景。对泰山南北水系的溯源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考据地理事象,彰显了桐城派散文实证严谨的特色。文中对人文遗迹的记载同样珍贵,从岱祠、碧霞元君祠到历代石刻,串联起泰山的文化脉络。
作为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的地理考察之作,《登泰山记》以独特视角凝练泰山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作者借登顶体验传递征服险阻的豪情,借朝霞、冰雪、古迹等多维意象构建出立体的文化意象体系,既是实用游记,更是承载东方山水审美的艺术珍品。欲深入探究泰山景观哲学或明清文人群体精神世界,此文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