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国资职改办与河北人社厅在职称评审中的具体协作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下放评审权限:河北省人社厅持续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对符合条件且自愿开展自主评审的企事业单位全部授权开展高级职称自主评审。例如,全省高校、省级科研单位、市级以上三甲综合医院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重点国企和大型民企全部实现了高级职称自主评审。
-
个性化评价标准:各自主评审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了个性化的量化计分标准和“菜单式”评价指标体系。例如,河北省属骨干高校燕山大学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推动职称评审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对不同学科和类型的教师突出不同的评价重点。
-
绿色通道:对解决国家重大专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出贡献人才,河北人社厅开辟了绿色通道,不受学历、资历和岗位结构比例等限制,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直接申报相应职称。
-
民企人才政策:河北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民营企业人才首次申报职称,满足相应职称评审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评审相应职称,通过单设评审条件、单开申报渠道、单独量化打分,让广大民营企业人才享受政策取得职称。
-
基层人才政策:河北对基层一线、偏远地区人才,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和长期贡献,在申报时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单设评审组,提高通过率,引导“双定向”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
京津冀人才协同:河北与京津首次签署人社部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三地职称协作联盟,实现新增设专业和评审条件协同、职业资格和职称互认、职称各系列高级评委会京津专家全覆盖,推动三地职称工作协同发展。
这些协作案例体现了冀国资职改办与河北人社厅在职称评审中的紧密合作,通过下放评审权限、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开辟绿色通道、支持民企和基层人才发展等多项措施,提升了职称评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