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公需课是什么
继续教育公需课是为满足不同人群的知识更新、素质提升和职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一类课程,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含义,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针对专业技术人员
概念
公需科目是指国家、省市统一要求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通用知识和技能(英语、计算机按原规定执行,不列入登记范围),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理论、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
课程设置目的
主要任务是使专业技术人员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公共科目主要是为了开阔思路和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使专业技术人员能跳出专业限制,更加全面地看问题。
举例
如会计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包含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理论、职业道德、技术信息等基本知识;2023年的继续教育公需课还有“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针对成年人继续教育
概念
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新设置的非职业课程,是为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设置的一类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学习内容。其本质是根据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职业发展需求,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思想等纳入公需科目的教学范围。
课程设置目的
为了增强成年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提供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思想,让学习者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丰富文化素养,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素养,从而掌握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和变化情况,获得在新社会中的自我实现。
举例
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社会问题分析、新闻编辑、文学创作、职业规划、有效沟通、职业道德、品牌管理、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课程,还有各类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如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社交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相关应用技术。也有非职业技能,如艺术类绘画、乐器演奏、社会关系管理、议论技巧、应变能力、求职技巧、经济观察等。
针对学生群体
概念
在大学或高中教育中,公需课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种必修课程。其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置目的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竞争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举例
包括人文类(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类(政治、经济、管理学等)和自然科学类(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不同类别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全面了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知识,拓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