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包分配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一种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了解这一制度的起始和终止时间、背景及其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和就业政策的发展。
就业包分配的起源和发展
起始时间
1951年,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标志着就业包分配制度的开端。
发展过程
- 1950年代:就业包分配制度开始实施,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确保国家建设和重点行业得到充足的人才支持。
- 1958年:国家确立了毕业生分成分配原则,即中央抽取一定比例统一分配,余下的由地方政府分配。
-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高等学校逐步回到正轨和发展,就业包分配制度继续实施。
- 1981年:国家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人事局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198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报告》,确定了“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
就业包分配的终止
终止时间
1993年开始试行,2007年全部停止。
终止原因
- 市场经济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包分配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如统得过死、包得过多,不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
- 高校扩招:1999年,高校扩招后,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
过渡期
从1993年开始,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业包分配的影响
积极影响
- 人才资源调配:在特定时期内,就业包分配制度起到了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协调不同行业和地区利益的作用。
- 社会稳定:包分配制度确保了大学生的就业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 缺乏自主权:毕业生缺乏选择工作的自主权,难以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工作。
- 人才浪费:由于包分配忽视了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导致许多人被分配到与自己专业不符或兴趣不符的岗位上,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现代就业政策与包分配的比较
自主择业
现代就业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择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职业。这种政策更能激发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特殊就业政策
- 定向培养:一些高校和专业仍保留定向培养模式,如军校、公费师范生、定向医学生等,这些学生在毕业后需到指定单位工作。
- 就业保证项目:部分国家或地区实施就业保证项目,如加拿大的里贾纳大学,确保学生在毕业六个月内获得工作。
就业包分配制度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该制度逐渐被改革并最终取消。现代就业政策更加注重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和市场需求,同时保留了一些特殊就业政策以应对特定领域的需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灵活性和多样性是现代就业政策的重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