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保体系存在不同等级划分,主要体现在参保身份、缴费档次等方面,不同等级在保障范围和待遇上有明显差异。
社保等级划分与参保身份密切相关,一般分为职工社保、居民社保和灵活就业社保。职工社保参保人员能享受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全部五项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保障全面且养老金、医疗报销水平较高,但需依托在职单位。居民社保面向非就业人群,如农民、老人、学生等,只需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用较低,不过养老金和医保报销额度相对较少。灵活就业社保参保者可享受接近职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障,缴费档次可自选,但因无企业分担,缴费压力集中在个人,且缺少工伤、失业、生育保险。
除参保身份外,社保缴费档次也划分不同级别,影响保障待遇。多数地区社保缴费基数设为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0% - 100%,部分还有60% - 300%等不同区间档次。档次越高,缴费越多,医保报销比例通常也越高,如深圳一档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在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分别为94%、92%、90%,而二档医保相应比例为92%、91%、90%;在惠州市,A档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在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分别为95%、75%、65%,B档则为95%、85%、75%。
社保等级划分满足了不同人群需求,参保者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就业情况和保障需求,选择合适的参保身份与缴费档次,以获取最优社保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