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市值136亿元的民营企业被举报以50亿元价格贱卖,引发山东省调查组介入,事件涉及资产评估缩水、中介机构关联等争议。
-
事件核心争议点
- 举报人称企业实际价值136亿元,却被以50亿元低价转让,差额高达86亿元;
- 参与资产评估的审计机构和评估机构存在注册地址相同、股东重合的问题,违反证券法关于独立性的规定;
- 企业曾连续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因资金链断裂进入破产程序,政府介入托管后引发资产处置争议。
-
调查进展与影响
- 山东省已成立调查组,对贱卖指控展开核查;
- 事件暴露民营企业破产程序中资产评估透明度和公正性的潜在漏洞;
- 若查实违规操作,可能对地方营商环境信誉造成负面影响。
-
类似案例的警示意义
- 企业破产重组中需确保评估机构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
- 政府介入时应平衡救助与市场规则,防止行政干预导致资产价值失真。
该事件再次凸显民营企业资产处置的复杂性,需通过制度化监管保障公平性,避免优质资产因非市场因素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