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金计算延续“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核心公式为:基础养老金=(社平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均工资)÷2×缴费年限×1% + 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关键变化包括:延迟退休年龄(男性63岁、女性55/58岁)、最低缴费年限逐步提高至20年、体制内外养老金完全并轨,具体金额受缴费基数、地区差异及政策倾斜(如高龄补贴)影响。
-
基础养老金计算
以退休地上年度社平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增发1%。例如,社平工资8000元、缴费指数1.2、年限30年,基础养老金为。缴费基数越高(0.6-3倍社平工资)、年限越长,金额越高。 -
个人账户养老金
包含个人缴费8%及利息,按退休年龄对应计发月数发放。如60岁退休按139个月计算,若账户储存额20万元,则月领。延迟退休可减少计发月数(如61岁为132个月),提升月领金额。 -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人群适用)
针对1996年前参加工作者,公式为。例如,视同缴费年限10年、指数0.6,过渡性养老金约为。 -
2025年政策调整影响
- 延迟退休:男性逐步延至63岁、女性至55/58岁,计发月数减少,月领金额增加。
- 缴费年限:2030年前最低年限从15年提至20年,2025年过渡期需尽早规划。
- 地区差异:一线城市社平工资更高(如上海预计1.5万元),养老金水平显著优于三四线城市。
建议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测算个人养老金,并关注缴费基数与年限的长期规划,尤其灵活就业者需尽早提高缴费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