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平台化债35号文的核心是通过债务重组、信用背书和期限置换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关键措施包括严控新增债务、分类处置存量债务、央行流动性支持及重点省份差异化管控。该文件以“时间换空间”为逻辑,将短期债务压力后移,同时通过通胀稀释债务负担,确保2025年前不发生系统性兑付风险。
-
债务分类与管控
文件将城投平台分为三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仅允许借新还旧)、参照管理的国企(按省份差异化限制)、普通国企(自主负责债务)。12个重点省份(如天津、贵州等)被严格限制新增融资,非标债务需通过银团**置换或展期降息。 -
化解措施与工具
- 债务重组:金融机构需对到期债务展期或置换,利率不得低于国债水平,还款期限最长10年。
- 央行支持:设立SPV工具和紧急**,为标债兑付提供流动性,但要求省级政府抵押担保。
- 统借统还:允许省级城投发债偿还区县债务,优化债务结构。
-
长效机制与风险底线
建立融资平台查询系统和债务监测机制,要求债务规模与GDP、社融增速挂钩。明确2025年前力保城投标债兑付,防止非标风险传导至金融市场。 -
配套政策与影响
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超5.6万亿元,用于偿还工程款及隐性债务;47号文等补丁文件进一步限制重点省份基建投资,倒逼平台转型或退出。
当前化债政策以“保兑付、控增量”为主线,但长期需平衡地方发展与债务可持续性。投资者应关注区域分化,优先选择省级平台或政策支持领域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