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九大类20项是国际通用的危险货物分类标准,涵盖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等九大类别,细分为20个小项,用于规范运输、储存及安全管理。 该体系由联合国《规章范本》确立,并被《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等全球性文件采用,核心价值在于统一标识风险、预防事故,例如爆炸品按敏感度分6项,气体按性质分3项,确保不同场景下的精准防护。
- 爆炸品(第1类):细分1.1至1.6项,从整体爆炸危险(如炸药)到极度不敏感物质(如1.6类),差异化管理运输条件。
- 气体(第2类):易燃气体(2.1类)、非易燃无毒气体(2.2类)、有毒气体(2.3类),需区分存储压力与泄漏风险。
- 易燃液体(第3类):按闪点分为低、中、高闪点三类,如汽油(低闪点)需远离火源。
- 易燃固体与自燃物质(第4类):含易燃固体(4.1类)、易自燃物质(4.2类)、遇水易燃物质(4.3类),如硫磺属4.1类,需防摩擦。
- 氧化剂与有机过氧化物(第5类):氧化剂(5.1类)与有机过氧化物(5.2类)易引发剧烈反应,如高锰酸钾需隔离还原剂。
- 有毒与感染性物质(第6类):毒性物质(6.1类)如氰化物,感染性物质(6.2类)需生物防护。
- 放射性物质(第7类):需屏蔽辐射,如铀材料运输专用铅容器。
- 腐蚀性物质(第8类):强酸强碱(如硫酸)会损伤皮肤和金属。
- 杂项危险品(第9类):含锂电池、海洋污染物等,需特殊包装。
提示:企业处理危险品需严格遵循分类标准,运输前确认包装等级与应急措施,个人遇危险品车辆应保持距离。合规操作是防范事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