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年计划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至今,共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规划周期(2021—2025年为“十四五”规划),覆盖了1953年至2025年共72年的发展历程。
-
“一五”计划(1953—1957)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156个重点项目落地。 -
“二五”计划(1958—1962)
受“大跃进”影响,经济波动较大,后期调整政策恢复生产。 -
“三五”计划(1966—1970)
受“文革”冲击,经济计划执行受阻,但“三线建设”推进了中西部工业布局。 -
“四五”计划(1971—1975)
经济逐步恢复,重点发展农业、基础工业,外交突破(如中美建交)影响发展环境。 -
“五五”计划(1976—1980)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 -
“六五”计划(1981—1985)
首次将“计划”改为“规划”,强调经济效益,轻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
“七五”计划(1986—1990)
价格改革深化,对外开放扩大,乡镇企业崛起,但后期面临通胀压力。 -
“八五”计划(1991—199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高速增长,浦东开发开放成为亮点。 -
“九五”计划(1996—2000)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国企改革攻坚,加入WTO准备期。 -
“十五”计划(2001—2005)
加入WTO推动外贸爆发增长,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电力)大规模建设。 -
“十一五”规划(2006—2010)
首次强调“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成为约束性指标,新农村建设推进。 -
“十二五”规划(2011—2015)
经济增速换挡,创新驱动战略提出,高铁、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 -
“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供给侧改革深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 -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聚焦高质量发展,双循环新格局,科技创新(如芯片、新能源)和碳中和成为核心目标。
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每个阶段都紧扣时代需求,推动国家从农业社会迈向现代化强国。当前“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塑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