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是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首个五年规划,核心目标是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单位GDP能耗降低20%。其突出亮点包括:首次将“新农村建设”列为战略重点,强调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并系统性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
-
战略定位与指导思想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规划,十一五计划以“六个必须”为原则: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首次将“科学发展观”作为顶层设计理念,推动发展模式从量向质转变。 -
核心任务与政策举措
- 新农村建设:通过免除农业税、增加农村投入、完善合作医疗等,缩小城乡差距。2009年农村医保覆盖率从23.5%跃升至94%。
- 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单位工业用水量降低30%。
- 可持续发展:划定四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森林覆盖率目标达20%。
-
实施成效与历史意义
截至2010年,GDP总量超额完成目标,人均GDP达4000美元,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新高。该规划为后续“十二五”奠定了市场化改革与开放型经济的基础。
当前回望十一五计划,其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的经验,仍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