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出台并施行,标志着我国国家安全法治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每年4月15日设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奠定基础。
-
立法背景与核心意义
国家安全法的制定源于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旨在应对新形势下多元复杂的安全挑战。作为综合性、基础性法律,它科学界定了国家安全的内涵,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16大领域,并明确坚持中国***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
关键内容与制度创新
法律确立了国家安全审查、风险预警、危机管控等十项制度,强化了专门机关与公民组织的协同责任。例如,要求对涉外项目、关键技术等领域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并规定公民有义务报告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线索。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
通过立法将4月15日固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这一设计既呼应了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日期,也通过常态化教育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
十年实践与成效
自2015年施行以来,国家安全法成为反间谍、数据安全、生物安全等专项立法的纲领性依据。其建立的“预防为主、专群结合”机制,有效防范了多起境外渗透、技术窃密等案件,筑牢了国家安全防线。
当前,国家安全法已形成以该法为核心、多领域配套法规为支撑的法律体系。公众可通过参与教育日活动、履行法定义务等方式,共同维护国家安全这一“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