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可以依法查询公民信息,但必须基于办案需要并遵守严格的法律程序,并非“随便”查询。 核心依据包括《刑事诉讼法》《居民身份证法》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同时受内部审批制度和监督机制约束,确保信息调取合法合规。
-
法律明确授权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4条,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需要,可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证据与信息。《居民身份证法》第15条则规定,警察在履职时可查验身份证件。这些条款划定了信息查询的法定情形,如排查嫌疑人、追踪失踪人员等,但需出具工作证件或书面通知。 -
严格的审批与记录制度
每次信息查询均需通过公安内部系统提交申请,注明具体事由并逐级审批。例如查询通话记录需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且系统会自动留存操作日志,确保责任可追溯。违规查询将面临纪律处分甚至刑事责任。 -
技术手段的权限管控
警务信息平台实行分级权限管理,普通民警仅能访问与其职责相关的数据。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行踪轨迹)需更高层级授权,且系统会触发预警机制,防止滥用。部分地区已启用“区块链+电子签章”技术强化流程监管。 -
公民权利救济途径
若认为信息被违规查询,当事人可向公安机关督察部门投诉,或提起行政诉讼。《个人信息保护法》第50条明确,个人有权要求执法机关说明信息处理依据,违法操作可申请国家赔偿。
警察的信息查询权本质是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工具,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机制已实现全流程监督。公众可通过12389举报平台参与监督,平衡执法效率与隐私保护。